【時報-各報要聞】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接受本報系專訪表示,我國因應金融危機所採取財政手段「做得還不夠」,因為財政赤字並非當前的最優先考量,未來政府在兼顧穩健財基礎下會偏向「大膽去做」。他也說,「未來是很長的冬天」,政府政策要維持資本市場活力,如此才走得久。
劉揆引用經濟學家克魯曼的話說,要快速解除金融危機,「優先順序必需重新調整」,而且解決的手段必須勇敢,溫吞的政策勢必失敗,克魯曼過去研究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在前4年失敗的主因,就是不夠勇敢。
他指出,就解決金融危機採取的財政手段而言,台灣做得還是不夠,政府「偏向大膽去做」。
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也認同政府大膽擴張財政支出的想法,他說,美國目前國債約10兆美元,佔該國GDP的7成,日本國債佔GDP的比率為160%,而台灣國債上限佔GDP比重約35%(見右圖),仍有大幅調高的空間。一旦台灣將比重調高至50%,即可多出2兆台幣作為振興經濟之用。
陳忠瑞指出,明年台灣經濟的困境是,失業率提高,民間消費必然下降;其次,銀行緊縮銀根,民間無資金可投資,所以投資金額會下滑;再者,外貿出超大幅下滑;以GDP的組合來看,只有政府舉債擴大支出,才能徹底解決經濟難題。(新聞來源:工商時報─呂雪彗、王中一台北報導) 繼通膨危機時使用「擴大內需方案」來振興經濟後,行政院又準備籌畫下一個曠世巨作─大膽舉債救經濟。喔喔喔!我看了都快高潮了!先說一下擴大內需,我們的「經濟總設計師」蕭萬長先生在今年3/22當選隔天說:「只要讓人民的所得增加,自然不需要擔心通膨的問題。」一個在政治圈打滾這麼久的人還能保有如此的天真性,英文叫做naive,我真的不禁要為他拍拍手!你以為他媽的你命令所得給我增加到3萬美金,他就乖乖的漲嗎?哪個國家不是以打擊萬惡之首的通膨為首要目標,比起讓GDP成長打壓通膨政府能用的工具直接且有效太多了。天真內閣不控制通膨就算了,還想大肆擴張政府支出肖想這樣可使產出增加,促使GDP上升。呵呵…產出會不會像添加三聚氰胺的商品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我不知道,能確定的是,通貨膨脹會更加劇烈!這種原理連經濟系大二的學生都能背出來給你聽,我們的博士們讀的經濟學不知道是哪個創意學派的,完全背道而馳操作,如果本人此生有幸能親眼見到利用增加政府支出而降低通膨,我絕對會跑去凱達格蘭大道前拉布條靜坐,促請諾貝爾基金會提名我們所有的財經內閣爭取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一天沒有回應我就一天不抓A片!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81112_3_183vu
李述德:大膽舉債救經濟 財政政策未來方向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81113_1_184xr
好啦!眼見把阿扁羈押起來不見「慶祝行情」,經濟好像也沒有好轉,現在換喊「大膽舉債救經濟」。親愛的劉部長特地引用最近最「夯」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的話來支持他的做法,解決金融危機必須勇敢、大膽。這個我舉全身上下能舉的東西贊成,問題是─你要怎麼做!「天真」內閣打從上任以來一直都像隻沒頭就能飛的蒼蠅,原物料高漲的時刻、台灣又是仰賴原物料進口的國家,他們毅然決然的挑這個時刻要「尊重市場機制」宣布調漲油、電、水價,好棒唷!3萬美金還沒入袋,物價都先飛上天了呢!這時候他們可以裝得很專業的跟你說,經濟課本說開放粉好啊!所以呢,這些東西都要回歸市場機制喔,該漲就要漲,這樣社會福利部分才不會損失。天真的人入了內閣還是很天真。完全開放是不是真的很好還有爭論,孰不知那些闡揚「開放無限好」觀念的經濟教科書大部分都是美國那邊的學者,開放對他們當然好!大國是價格制定者,又可利用開放帶來全球化的好處去剝削工資、原料便宜許多的地區。不要傻傻的以為學術的東西就是全然的客觀,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切入與原先存有什麼意識形態。台灣這種毫無安全防護制度的國家沒有那個屁股去跟別人吃這種瀉藥,況且很多理論都是在「假設其他情況不變之下」,但現實社會這個假設存在嗎?動態的情境下,不能單單只看一個點,其他牽連的部分非常廣泛,不要抱著一本教科書以為完全依其內容照表操課就可以得到一個美麗新世界。經天真團隊「人體實驗」證明,台灣無法承受過於劇烈的原物料價格的調整,喜歡「實體檢定」的博士教授們,你們這樣爽了吧!高興了吧!
我想問一下劉先生,你如何「大膽」的使用這些舉債而來的預算?是像擴大內需那樣鋪馬路、買垃圾桶、蓋公園、蓋殯儀館嗎?我為了讓球隊的戰績變更好,所以我大膽借款更新球員的裝備袋跟買超豪華的球隊巴士;我想提升兒子的英文能力,所以我買超名貴的對筆給他寫作業。這種邏輯好棒呀!劉先生你已經把台灣的經濟建設希望全壓在支那身上還不夠大膽嗎?全然不知方向為何的人又很大膽,噢!這真是個上乘的人間兇器啊!錯誤的政策一旦發生,不是你下台就解決了,全台灣人都變成2300萬尊兵馬俑跟你一起陪葬耶!文中還有一位陳先生的言論我也覺得滿有趣的,美國與日本正因舉債赤字的問題傷透腦筋,你還拿他們的資料跟我們說台灣還有舉債的空間。美國小布希時代因錯估情勢,對未來稅收過於樂觀,於是減稅又增加政府支出,面臨突如其來的網路泡沫與之後一連串的經濟衝擊,不費吹灰之力花光柯林頓政府的所儲蓄下來的盈餘;日本更不用說,80年代揚言要買下美國的日本經濟強權在過度舉債的情況下,走了十餘年的衰退期,一直疲弱到現在。在今年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對韓國的經濟歌功頌德,他們的經濟結構也有很大的問題─政府擴張信用舉債,並資助特定大財團。情勢好的時候,是位「裝潢」優美的正妹;哪天國際局面急轉直下,正妹的收入大減,要繳的利息越來越高,於是沒錢再裝潢了,終究被打回原形。而在台灣物價未回穩之際,大肆舉債增加政府支出對已是偏高的物價又是一大衝擊。依照李嘉圖均值定理,天真內閣就算保證現在大膽舉債後仍不加稅,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往後的20年、30年還是要連本帶利的還回去!1945年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們也漸步入老年,加上台灣少年人口大幅銳減,舉債後所需歸還的金額與扶養老年人社會保險上的花費,我真不知道那時候的年輕人是要承擔多少的債務!誰能保證台灣「絕對不會」變成冰島第二? 檢驗一個人言行是否一致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前些日子「尊重市場機制」六個字還言猶在耳,怎麼現在就準備大膽舉債,變成凱因斯學派深信政府需介入才能改善經濟?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不知道,我相信那些博士們也感到相當「迷幻」…李遠哲曾說過,選舉的競選支票不一定要兌現。當時他因為這句話被罵到臭頭,不過我覺得這有幾分道理。選舉時的競選承諾,尤其是政策上,通常都規劃得倉促不是很周嚴。當選之後是不是要為了履行支票而硬著頭皮去執行錯誤有缺陷的政策,這就很值得去考慮。
這些財經內閣以前不是都是教授嗎?個個都是博士,相當自負,覺得自己學富五車,好像九大行星都是繞著他周圍轉一樣,怎麼一當官就變成如此「天真」?這群老年人全身上下只有嘴巴的功能是正常的。我想我的論文來做「政府官員學經歷、口語功能與工作能力相互關係之實證」好了。